第121章 得逞-《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2/3)页
李远玲听梁远说得这么明白哪里还会搞不清梁远的心思,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当初和盛京路局签协议的时候,你就没打算把25S编组按时交货吧,你小叔那边之外,无叶电风扇和空气净化器的材料、器件支出,你这个小混蛋也没打算今年结清吧,除了科技园的研发拨款没有缩水剩下的项目是不是全都欠着外债呢。”
“妈,那怎么能叫欠债呢,应该叫做质保金才对,再过三个月盛京路局第二年度五个亿的设备租赁款就又打过来,公司可是不缺钱的,再说公司下的外贸订单中,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在深圳联合银行做得借贷,就算没把货款全部结清也是他们先欠我们钱在先的”梁远扯出来了一个无比歪斜的理由。
不得不说梁远虽然看不上林建为深圳开拓银行所做的长远战略规划,但战术和执行力上林建真是国内少有的人才,在年初联合银行有了4个亿的资金垫底,在加上手中原有的流动资金,在留足了银行的准备金之后,林建把四个多亿的资金全部放出去了。
在八十年代深圳特区的中、小型企业简直多如繁星,无数企业处于发展的幼生期嗷嗷待哺,而国有的大型银行对这种客户向来是不屑于顾的。
因此深圳联合银行推出了简化手续,针对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之后,差点连门槛都被踩平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在联合银行新开户的中、小企业就高达3000多家,发放贷款五亿余元,联合银行一举成为深圳特区民营企业的首选开户行。
梁远能在短时间调集多种商品,满足民主德国超级购物中心的需求,深圳联合银行居中联络功不可没,这也让梁远初步认识到了,一家大型银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促进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好吧,好吧,小远说了这么多也只能说明今年整个集团达到了收支平衡而已,就算你手里还能凑出一、两个亿的资金,可外汇从哪里来呢?”李远玲有些哭笑不得的继续追问道。
梁远和李远玲说了这么多也是为了让自己老娘安心,今年年初定下的计划早已经面目全非,一批F14战斗机加上一批A—7攻击机的引进,使得梁远这大半年的资金链绷得紧紧的,稍有差错就有断裂的可能。
“妈,你猜民主德国的那个联合购物中心上个月卖了多少销售额?”梁远神神秘秘的问道。
“五千万还是六千万?难道比联营公司的生意还好么?”李远玲好奇的问道。
梁远扁了扁嘴角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说道:“仅仅是东德平均每天700万的销售额,整个九月份刘文岳那里卖了2.29亿,差不多能顶联营整整一年的了,这还是购物中心每天严格控制进入商场人数的情况下发生的。”
李远玲微微一愣,有些感触的说道:“世界十大工业国果然不是我们能比的啊。”
据世界银行1987年12月15日发表的统计报告称,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2480美元,而共和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直到梁远穿前,依旧还在5000美元以下晃悠,根据后世美国冷战时期的解密资料显示,在八十年代中、晚期,民主德国购买力一直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而那时的英国才仅仅相当于美国的55。
当年被誉为共和国商业销售第一店的南京苏宁电器新街口旗舰店,在1999年末开店的第一天,销售额就突破了一千万,步入新世纪不久,单店的全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而整个南京市辖区内的所有人口才700余万,远远少于拥有1600万居民的民主德国,更别说两者的收入水平相差悬殊了。
此时的民主德国对轻工业商品的需求已经到了饥渴的程度,由于民主德国国家的人口资源有限,加上受苏联影响严重,自然把工业发展的重心放到了高附加值的重工业方向,对劳动力密集的轻工、纺织、食品加工之类的投入极少。
因此在八十年代末期,整个华约阵营都有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家可以生产高技术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冶炼世界一流的金属材料,可就是生产不出糖果、衣服、鞋子、玩具,甚至连足够的食物都提供不了。
虽说梁远曾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看到过,当年共和国的大大泡泡糖、半大羽绒服、回力运动鞋、山寨随身听、梅林午餐肉、大号暖水瓶等商品对整整一代的苏联人影响至深,可刘文岳所描述的民主德国这种类似于狂热的购物气氛还是把梁远吓了一跳。
刚开业那几天还都是柏林本地人在排队,现在整个民主德国都知道柏林开了家无比豪华的购物中心,现货供应许多种轻工产品,结果就是从梁远离开东德时算起,到目前为止购物中心外边的广场从来没有露出地面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望去都是汹涌的人潮。
夜晚来临时排队的东德民众在广场上搭起无数的帐篷,占据有利的位置,争取在次日购物中心接待能力满员前走进这个购物的天堂。
“民主德国这边虽然销售的不错,但对妈**谈判却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毕竟东德马克和英镑或是美元之间是无法兑换的,我让妈妈加快谈判进度的底牌,就是购物中心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来自联邦德国的购物人数呈爆炸式增长。”
“现在购物中心每天收到的联邦德国马克,已经从刚开业时的几万马克/天增长到了上百万/天,而且截至到目前还看不到增长放缓的迹象。”梁远无比得意的说道。
梁远在东柏林搞出了这么一个拉风的购物中心,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两德统一前,一脚踹开关贸总协定的大门,把那个该死纺织品配额彻底的扔在一边。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共和国每年出口到联邦德国的纺织品配额,大约在15亿西德马克左右,国内出厂价格不超过1.5元的丝袜,出口到联邦德国至少能卖上20西德马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