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学会用美好的小事为自己打赏-《活成自己就好了》


    第(2/3)页

    给别人看的一定要好,自己用的可以随便,所谓把钱花在刀刃上,其实就是一种穷人思维。

    精致生活的确是一种奢侈,却又与买游轮、豪车、爱马仕包的奢侈不同,在当下的生活水准下,它是大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奢侈。

    既然朋友说了那么多名包带给她的好处,我也不能不说说围裙,以及我家那些在她看来“贵得要命”的笔、本子、台灯、天然海绵浴球、印花餐巾纸的作用。

    什么叫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初级的阶段是吃菜的人终于能吃肉了,这个阶段过后,生活品质无非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是生活细节的审美与精致,让我们觉得活着有价值、有尊严,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

    而日常用品,是设计感让它们超越自己本身的价值,提供给使用它的人更多愉悦。

    其次,越是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越是我们自己的,是将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标志。

    我曾经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买了一条古法织造的棉布围巾,用的是可以买一条欧美大牌围巾的价格。因为是纯棉织造,没有任何化学加工,很容易显旧。因此很快被朋友们嘲笑,不如去买条gucci,你这谁知道啊,连logo都没有,还以为是地摊货呢。

    可是,我需要谁来知道呢?当棉纱带着秋日田野里棉花的气息环绕着我的脖颈,围巾边缘刺绣的那个黄豆大小的“隐”字,伸出小爪挠我的下巴时,我觉得它满足了我对一条围巾的所有梦想。

    两年前,我买了它,两年后,经过水洗日晒,它变得更白更软,我想要的围巾是可以泡在清水里,挂在阳光下的,而不是送去干洗店,套在塑料袋里。

    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里强调,为体验花钱,就是为自己投资。

    而体验是极其私人化的。如果说一个价值几万元的包,是为了加深公众对你的印象,一本几百块钱的手账,则是为了加深你对生活的认识。

    当你的家,手到之处的物件,精细、精致,带有设计师的灵魂,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细节最深刻的理解,你就很难随随便便吃个饭,邋邋遢遢地斜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你甚至觉得生气、厌世都让人难为情,只有好好活着,才可以看到那么多美好的设计,摸到情人大腿般细腻的纸张,只有乐观、积极、上进、健康的你,才配得上你所拥有的生活。

    世界这么有趣,你怎么可能孤单

    我喜欢内心深处始终住着一个少女的女人,岁月拿她们无可奈何。

    她拿一只粉红色的尼龙拎包给我看,说瞧,小怪物的眼睛是羊皮做的呢,我们同时伸手去摸那两只眼睛,相视而笑。

    她是我特别喜欢的朋友之一,我们相识超过十年,我看着她从未婚到已婚,从女孩到母亲。欣慰地看着她并没有“长大”,还是喜欢那些“幼稚”的小物件,坐在花园的长椅上看着女儿玩耍时,会忽然打电话对我说:“陪我玩一会吧。”她所说的玩,也不过是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说闲话,伸个懒腰,感叹风真舒服啊,紫荆花已经开了。

    她买了一双运动鞋,兴高采烈地拍来照片给我看,不是问我好看吗,我是否觉得好看其实与她无关,而是兴奋地叫嚷,真是好看死了。

    她买到好看的鞋子,舍不得脱下来,穿着新鞋睡觉,脚垫得高高的,睡一觉醒来,抬头看看脚,开心地再睡。

    她的女儿仿佛也习惯了这一切,两人一起去爬山,捡到一片模样奇特的树叶,“你很喜欢,对不对?”女儿稚声稚气地问,她用力点头,女儿大度地将树叶递给她,那一刻,她们绝不刻意地,成为超越年龄与身份差距的朋友。

    二十几岁的时候,无法想象自己三十多岁的模样,如今走到了这个山峰,其实陪伴我们的依然是自己心中那个长不大的小女孩,而让我们庆幸的,也恰恰是这样一种长情的陪伴。

    然而,许多女人会在路上丢掉那个女孩。她们的成熟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渐变得无趣的过程,不是幽默感的缺失,也不是面对他人的无趣,这是性格问题,而是逐渐放弃那些陪伴自己的有趣的爱、有趣的喜好、有趣的细节、有趣的品行,放弃无成本地取悦自己,放弃与众不同。

    当周围变得喧哗,你是否可以退回自己的世界,与心中相伴的那个小女孩简单相处?

    我认识的另外一个她,取了一个惊骇的别号:怪物。

    她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容颜远远胜于二十多岁的女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她与母亲住在一起,明显的婴儿肥,穿很土气的衣服——通常母亲说好看的衣服,都是土气的吧。

    后来,她自己赚了钱,买了一套小房子,离开了母亲的羽翼。她重新拿起初中时学过的吉他,穿简单的牛仔衬衣与条纹迷笛裙,听鲍勃·迪伦的歌。她的朋友不算多,出国旅游也不约同行者,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约来约去,往往时间浪费了,行程还停留在电脑里。

    然而她说自己从不觉得孤单,因为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了,而她的内心深处恰好又住了一个好奇心十足的小女孩,少时的她以纯真的情绪感染着成年的她——独自走在夏天的夜晚,脚步绕着马路上的黄色标志线做s型运动;独自在露天游泳池中,用小树叶救起一只即将溺毙的昆虫……

    有人说,你太不接地气了。她想,什么叫接地气呢,就是投入世俗生活,没有幻想,没有乐趣,没有天真?

    她觉得在工作中表现接地气的一面已经足够,在生活里,她愿意与初中时的自己相伴。那个女孩特立独行、沉默寡言,却可以说出城市中每一株行道树的名字的;

    在大雨将至时,一个人蹲在院子里观察蚂蚁,心里充满了离群索居的喜悦;

    看到梭罗在书里写“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过最谨慎的处理才能得到保留”,她不知道什么叫哲学,但她喜欢那些在意并且欣赏水果表皮的白霜的人。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希望有人陪伴。良好的陪伴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心甘情愿的伴随。孩子是很好的陪伴,却是有时效的;伴侣是很好的陪伴,却是需要经营的。

    随时随地,不需要想起,也从不会忘记的,是我们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一辈子做女孩》里写道:“永远别忘记很久以前,在一个没有防备的时刻,你曾把自己看成朋友。”我们心中的那个女孩,曾经无意中陪伴了自己,当年龄慢慢变成问题,生活慢慢变得残酷,有意识找到那个曾经温暖我们的小女孩,寻求她继续的陪伴,是一件重要的事。

    纯真、趣味、简单,组合成为我们心中那个可以长伴的女孩。长大成人,承担责任与义务,纷繁的世事努力将我们拽离她的身边,有些人义无反顾地走了,有些人选择将她藏在口袋里面,所以,她们的容颜在30岁时比20岁更美。

    她们知道秋天木芙蓉的花瓣摸上去像丝缎一样;扫帚清扫落叶时的沙沙声,是世间最安静的声音。当工作与生活压得她透不过气,口袋里的那个小女孩跳出来,告诉她如何度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虽然这个下午,她要忙于工作,这个晚上,她有家庭需要照顾,然而在下班的时候,她依然提前一站下车,无所事事地走在黄昏的路上,看两只灰喜鹊在树上打架,在路边买到一块好吃的盐水菠萝。

    “你回来晚了呢。”家人说。

    哦?是吗。可是,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阳光和微风,从不曾经有过偏心

    身边越来越多人过得衣食无忧,有兴趣爱好、积极向上,然而,当我们谈论幸福这个话题时,他们却说,哪有什么幸福,混日子而已。

    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的理由。孩子不是学霸,跟父母各种拧巴;丈夫不是总裁,既不成功也不浪漫;自己不是模特,身材有缺陷性格不完美。结婚的后悔结婚,单身的想要脱单,赚了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想赚钱。

    连我6岁的女儿,都经常烦恼。原因五花八门,包括跟小朋友玩的时间不够,不想睡觉,晚上没吃糖。从孩子身上,我发现人类的天性就是追逐完美,对幸福迟钝,对不幸敏感。

    跟闺密说起幸福钝感,她超有共鸣,并且跟我讲了一件趣事。

    她跟丈夫是大学同学,感情基础深厚,但结婚以后经常吵架。原因不外乎她觉得丈夫不体贴、不温柔、不大方、不浪漫、对自己父母不好。之前,她总在吵架中占上风,前两天,沉默的理工男忽然逆袭,拿出一个长长的list,里面记着“我为你做的事”。

    之前,他们的对话是这样。

    “你对我父母一点都不好。”

    “我怎么不好了?”

    “你怎么好了?”

    “……”

    这次成了这样:

    “你对我父母一点都不好。”

    “这是我最近两个月为他们做的事,包括花销,你自己看。”

    “……”

    闺密看到那个list有点懵圈。很多事情,如果不提醒,她真忘了,但明明又是挺大的事。

    这件事,让闺密下决心做一本幸福手账。每天临睡前,记录当天最幸福的一件事。本来不觉得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她,如今经常活在被自己“强行”感动的状态中。

    幸福的时刻转瞬即逝,而痛苦让人觉得时间漫长,所以我们有更大的可能记住痛苦,并且反复咀嚼。

    然而,为什么恋爱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有那么多幸福而甜蜜的时刻?因为你在努力记忆,跟我闺密一样,自我“强行”感动。

    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说:“有一天下雨,我踩到一块松动的地砖,泥水溅到鞋上。我认定这一天都很倒霉,却忘了午饭美味的糖醋带鱼,孩子甜甜的笑脸。”

    这个情景,好像在说我自己。

    烦恼是随手拈来,而幸福却要用心感受。

    当我们进化为智能动物,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两个行李箱:智商与智慧。智商决定我们学习的速度,而智慧决定我们成长的速度。你学了很多东西,依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你在拼命发掘智商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智慧的养成。

    智商要快一点,慢了就老了;而智慧却要慢一点,快了就丢了。

    幸福的养成,就是智慧的养成。不是你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就一定幸福,而是你是否懂得每天留一点时间,慢下来,触摸幸福。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奔跑的时钟。

    我们每天看很多文章,听很多建议,看到很多人发财。微信群里活跃着各个领域的拼命三郎;手机里不断有弹窗提醒,你关注的购物网站又上新了;甚至你的生日,收到最多的问候不是来自朋友家人,而是银行、保险公司、百货商场。生活节奏不是自己的,是被无数的信息推着奔跑。

    在奔跑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意识到缺失与不足,却很少回头,看看自己获得了什么。

    所谓幸福与富足,就是回头的那一瞬间,你触摸到的温暖与感动。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大学读国外名校,回国做创业先驱,成为互联网名利双收第一人。终于走出差点要他命的抑郁症,却说“幸福跟钱多少真的没关系”。

    不是钱少的人最贫穷,而是不知足者最贫穷;不是钱多的人最富有,而是知足者最富有。虽然追逐名利更能follow这个时代,然而在我们大步向前奔跑时,别忘了偶尔调慢脑海里的时钟,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爱的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为我爱的人做了什么?今天有没有一朵花、一片云、一顿饭、一句话,让我感动?

    当你加班回家,嘴唇轻触孩子的脸颊,请及时按下暂停键,清空大脑,感受这一刻的宁静与幸福。

    当你捧起一碗刚出锅的白米饭,请按下暂停键。不要急忙塞满菜肴,急忙吞咽,让米粒在牙齿间多滚动几秒,感受淡淡的香气在口腔里弥漫,这样的几秒,你一定浪费得起。

    当你看到下午的阳光照在一朵花上,请放慢脚步,无论有多么重要的工作等着你。认真看一眼阳光下的花朵,最好用手触摸它的花瓣,它静静开在那里的模样,就是幸福。

    每天,有无数的幸福路过我们的人生。就像日本女诗人柴田丰的诗句:“阳光和微风,从不曾经有过偏心,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做梦。”如果读出这句诗的时候,你感受到了平静,这就是幸福啊。

    你要的只是幸福,而不是完美。当眼睛习惯看到光明,你就是世间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你爱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

    有读者问我,究竟什么是爱自己?每个人都在说这个词,但买个口红就是爱自己吗,不宽容朋友也是爱自己,或者各种自私自利,都是爱自己?她很迷惑,爱自己到底是什么。

    我说爱自己就是

    别忘记你的初心、你对自己的承诺,不要失信于自己。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心怀什么样的梦想,无论大目标还是小目标,都要排除困难去争取,生活的浪潮即使猛烈无情,你也要逆流而上。

    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初心:要做自己的主人。最终,一条金线将人分开,那不是好与坏、高级与低级的金线,而是自爱与放纵之间的分水岭。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间沉闷的办公室里当小文员。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没办法用在工作上,名校毕业又怎样,为人处事还不如中专生机灵,尤其与工人师傅在一起的时候,主任直白地说我,书读多就傻了。

    当他第100次重复这句话时,我对自己说,你一定要找到一份工作,在那份工作中,读书不是无用的。

    我用8年时间,找到了这份工作。

    这是一个大目标。当你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去实践。即使最终的结果,偏离你的目标,但比起什么都不做而言,你还是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去朋友的单身宿舍玩,他的室友是一个眉眼周正的小伙子,之前在车间里当工人。他当工人的时候有一个演员梦,存了两年钱,去北京参加演艺培训班,毕业后在剧组里跑龙套,偶尔演个有两句台词的小角色,就高兴地吆喝我们一起看电视。

    他已经辞职,常年混在剧组,有时候回来,自己做饭。小白菜炒大白菜,土豆炒萝卜,偶尔加个餐,买最便宜的卤猪头肉。单身都把煤气炉支在走廊上炒菜,来来回回的工友看到他,难免调侃几句。当时他演艺班的同期邵兵已经走红,工友就说,你什么时候能成邵兵啊。

    他现在也没成邵兵,不过当导演了。终究还是在自己喜欢的行当里。

    爱自己,包括扛过去那些吃卤猪头肉的生涯。

    永远活得轻松愉快,不舒服不轻松的事,无论之前多么想做,最后也会放弃。你会发现,你离初心越来越远,最终,你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

    hr品牌创始人赫莲娜女士在同龄姑娘纷纷结婚生子的时候,拿着母亲做的几十瓶面霜,背井离乡,去给大城市的亲戚打工,忍受亲戚的挑剔、坏脾气,也逃过了他的逼婚。后来,她去了更大的城市,在一家化妆品店当学徒。老板挑剔抠门,然而正是这份不如意的工作,让她认识了许多后来成为她客户的人。

    不与农夫结婚、去大城市、做让别人变美的事业。这是赫莲娜19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承诺。她最终没有失信于自己,虽然她这一生,时常失信于人。

    如果你觉得这些大目标的不忘初心,离你太远。你的工作已经尘埃落定,生活已经扎下根来,牵一发动全身,你没有勇气重新开始,虽然心里还放着年少时的梦。那么,你的小目标呢,你的小目标是否都已达成。

    8月,朋友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遇到一位女士,带着单反相机与长焦镜头,拍照架势一摆开就像动物世界的女王。可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日本主妇,年轻时有过摄影梦,结婚后,生活日常变成了给孩子做便当,把家里打扫干净,等丈夫回家。活得如此平淡无奇,辜负了她年少的期待,灰心低落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重新拾起对自己的承诺。

    她承诺每年给自己放一个小长假,离开家庭与家务,或者去寺庙住一段时间,或者参加一个短期培训班,或者旅行。

    “人就应该这样生活,答应自己的事一定要做到。”朋友感叹。

    我们经常可以做到答应别人的事,却做不到答应自己的事,因为对自己耍赖不需要背负道德压力。

    年初说好要去健身,到了年底,健身卡用了三次,除了有点心疼钱,并不觉得亏欠了自己。

    与朋友约定上油画课,朋友有事来不了,你没事却也懒得去,自我安慰不是你不守信,是朋友爽约。

    讲好家务一人一半,你不能沦为家务的奴隶,然而看到丈夫工作忙,加上他做的家务你看不上,你就把他的一半也扛上,成了家务的奴隶。

    这样的一年年走下来,你越来越迷茫,觉得生活不如意,自己被忽视。你被领导吆喝着做事,被朋友的时间表牵动,你为爱情付出很多,为家庭献身,一直想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最终却成了生活的配角。

    爱自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欲壑难平地要有许多的钱、许多的爱,甚至不是轻松与随心所欲地活着。

    爱自己,是兴致勃勃、克服困难,去实现对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日后想起自己这小半生的时候,感叹世道艰难,一事无成,你被生活推着慢慢远离了初心,顺流而下,抵达一个再也无法翻身与回头的泥潭。

    每个人都应该时常回头,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总在取信于人,但是否失信于己?

    答应自己的事,哪怕再小,也要做到。与借口、懒惰、压力、孤独作对,努力向上生长。

    慢慢地,越来越习惯把自己的承诺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甚至不必再喊“爱自己”的口号,因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已经大声帮你说出来了。

    妈妈心情愉快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小花从家里搬出来住了。她父母家房子不小,但她宁愿在外面租房子住。“一回家看到我妈的脸色,就觉得人生好难。”她对我说。

    我特别理解小花。当我们看到母亲不高兴,难免会想办法要她开心,或者至少想办法弄清楚她为什么不开心,否则总觉得自己欠她的。而糟糕的是,有些母亲,你似乎永远没有办法让她高兴起来。

    作为一个在“妈妈经常不高兴”家庭成长的小孩,我对于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母亲一板脸,全家阴云密布。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讨好型人格,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尤其不敢拒绝别人,特别善于察言观色,对于别人的情绪很敏感,总担心是自己惹人家不高兴。

    我妈病重的时候,我问她,妈,你这辈子快乐吗。她回答:“你妈这辈子,快乐的时候少,伤心的时候多。”可我妈,真的是个贤妻良母、家务能手,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可惜父亲习惯了她的好,子女长大就想逃离。

    她嘴里说的永远是不快乐的事情。偶尔看她笑一下,那真的就像一片亮瓦揭开,正午的阳光照进了雨季黑暗的小屋。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类演化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这不是给女性加压,而是提醒我们,当我们走入婚姻,与家务完美、自己完美、小孩完美相比,自己的心情愉快才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妈妈快乐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妈妈心情愉快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当这个问题明晰,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执着与纠结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放下。

    我认识很多一边拼命做家务,一边给家人脸色看,甚至发怒、唠叨的妈妈。她们面临的是三输:一是输掉了自己的时间;二是输掉了自己的情绪;三是输掉了家人对她的喜爱。

    但她们坚持认为,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能做出满汉全席,就是优秀太太、满分妈咪,值得被爱被尊重。所以,她们不明白也接受不了,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得不到尊重与爱。

    一家人生活在压抑中,互相责怪,彼此伤害,哪里还有尊重与爱呢?

    企业有企业文化,家庭也有家庭文化。妈妈是家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家庭文化是坦诚、轻松、愉快,还是紧绷、压抑、痛苦,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凝聚力。

    当一个女人结婚,是不是一定要做不想做的事,过不快乐的生活?答案当然是不。

    如果你是一个职业女性,就要宽容自己做饭不够好吃,地板拖得不够干净,甚至有些家务,必须外包给他人。你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勉强自己。你要坚信,与心情压抑吃一桌满汉全席相比,你的家人更乐意开开心心地吃一顿西红杮鸡蛋面。

    我以前做过几次伴娘,发现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拉着她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结婚以后你就不可以任性了,自己高兴怎么来就怎么来,你要顾虑全家人的感受。

    我们大约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一代。走过了许多弯路,才知道越是当了妈妈,越要珍惜自己的“怎么高兴怎么来”。对于不情愿做的事,只要能够找到替代方案,绝不要亲力亲为。

    作为太太、母亲,你的高兴能拯救全家人的心情,这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

    我从不相信,世界上有几个太太、母亲,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家人的痛苦之上。当女人做了母亲,有一种本能,就是想要放弃自我成全他人。我们脑海里有一个现成的公式,认为为人妻、母,就要委屈自己去做不擅长、不快乐的事,这是女人的成长。

    编剧廖一梅在写作《琥珀》时,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她说,我不认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务,我就不会做饭,但我自信给家人的东西比做饭更重要。

    如今,儿子开朗乐观,人生目标是要快乐。廖一梅说:“我跟儿子说这个目标不错,自己也挺得意,觉得我和老孟(丈夫孟京辉)潜移默化挺好。”

    妈妈与保姆最大的区别就是她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甚至不包括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的衣食住行,而是做家人情绪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我过不好,是为了你们过得好”,这套好妈妈的理论已经过时了。

    在为温饱操心的年代,“母亲”两个字,永远关联着奉献。妈妈吃鱼头,把鱼肉省给家人吃,才叫美德。当一个家庭开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活出尊严与成就感,过度的奉献就不是美德,而是掌控与刷存在感。

    “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我今天心情不好,要出去购物散心。”这样的你,不会让家人觉得你是自私的。相反,家人会给你更多的体贴与照顾。

    首先,你坦诚地示弱;其次,你懂得自我排解坏情绪而不是连累家人。这两件事,与不快乐地奉献相比,更是好妈妈的标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