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收入情况-《大西洋之王黎耀阳》


    第(3/3)页

    头版有3栏宽,没有任何花哨的编排。

    报道内容主要为当地发生的事,特别是暴力新闻。

    其取材大都是奇闻轶事或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来却极有趣味。

    而最重要的是该报售价低廉,仅在6个月内,《太阳报》的销售量已达8000份左右,几乎两倍于其最接近的竞争者之发行量。

    3年后,贝内特在纽约创办了《先驱报》。

    如果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还带有一种误打误撞的味道,贝内特则要比他自觉多了。

    以至于此后的30年,《先驱报》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日报,发行7.7万份时,还遭到了其它报业的联合抵制。

    所有反对它的报纸一齐上阵,展开了一场反对这个新闻界暴发户的“道德战”。

    他们指控贝内特使用了亵渎神明的言辞,迫使广告商们因害怕触怒道德专家而撤回了他们原准备刊登的广告。

    1840年,《论坛报》在纽约诞生,这份报纸最大的特点是从未试图用“写低级作品”的手法去侮辱普通人。

    没有什么比诚实地承认被蔑视着的尊严,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尊严。

    毫无疑问,正是这种态度成为《论坛报》成功的一个因素。

    而所谓高级报纸的最早代表就是《纽约时报》

    与便士报的吸引力总是停留在诉诸情感刺激阶段,结果便产生了耸人听闻的新闻传播工具相对比,另一种脱胎于谠派报刊的独立报纸也浮出了水面,它们与大众化报纸一起成为民营的商业性报纸。

    大致到南北战争以后,这种报纸全面取代了谠派报纸,确立了在报坛的主体地位。

    黎耀阳对于所谓的高级报纸不感兴趣,关键是没有谠派支持,想要获得发行量难度太大,何必给自己找罪受呢。

    所以,大众报纸是他唯一的选择。

    但大众报纸就能随随便便办成功吗?显然不是的。

    顾名思义,便士报是让普通读者都能买得起、看得懂的报纸,它的出现与普通人的崛起是密切联系的。

    大众化报纸诞生之日,正是美国工人阶级在杰弗逊式的民主下开始赢得社会承认的时候。

    无论第1份便士报如何庸俗、低级和弄虚作假,《太阳报》的成功表明了普通人在通讯界的地位。

    获得承认的公众对于“新闻”比“观点”更感兴趣。

    当观点纸变为新闻纸的时候,记者、编辑们对于发表观点的文章逐步减低了兴趣,写作与编辑的风格都有所改变,把心思更多地用在了纯新闻的报道上。

    另外,由于办报对象的根本性改变,“人情味”新闻成为以《太阳报》为首的大众化报刊的鲜明特色。

    比如报导一个19岁的青年如何在矿井塌方时被活埋在里面的一条消息时,《太阳报》的记者尤其喜欢这样写:

    “要不是由于塌方丧身,这个可怜的小伙子好像在下个星期要举行婚礼的。”

    这正是《太阳报》的编辑们所喜欢的那种赚人眼泪的手法。

    《太阳报》上的这些新闻值得被后来者仿效,它追求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发表出来的新闻就是有价值的商品。

    上世纪20年代,丑国的工资制度是许多工人每星期只挣8美元。

    而当时的谠派报纸订价是5美元或10美元,超出了一个熟练工人一星期的收入。

    因此,对于一个收入有限的人来说,大部分报纸都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也无法订阅。

    便士报的出现使报刊发行方式随之产生了变化,以往的订阅变成了街头叫卖。

    甚至报贩会以100份67美分的价格就能从发行人那里买来报纸,然后以每份一分钱销售。

    这对于报贩们来说很有诱惑力。

    现在看,这种变化不仅形成了日后的街头报摊零售方式,还直接导致了版面设计的改变。

    编辑们开始用醒目的编排和悦目的字体将读者从竞争者那里吸引过来。

    所以定价也是关键因素,不能定的太高,读者买个报纸还得犹豫再三,那不是消费者的毛病,就是你价格定的太高。

    有了这些做基础,然后才是报纸的主题方向,是做社论、做国际新闻还是体育?娱乐?八卦?

    最好不要一上来就贪大贪多,综合性大报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