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创办自己的报纸?-《大西洋之王黎耀阳》


    第(2/3)页

    但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你却看不到多少对这件大事的大报道。

    甚至可能只会在末版角落里发现相关报导,字数也不会太多,大约只有一两百个字。

    而当天头条发的可能是大的图片报道,主题或许是“聚焦犯罪”;

    再比如某个地方发生了枪战,可能在《纽约时报》里,只会被不经意的提起,但不会过多探讨。

    反而在某些地方性大报里,便会被大书特书,大段文字加大照片通通招呼上,同时还要附上评论。

    大事报道的这种不统一性,说明了各报选择新闻的标准的不统一,也取决于报纸的风格和主题。

    看丑国的报纸,特别是看其一版,你常常会感到它的一版的一种模式化特点。

    像一些小报,每天的一版大体上都是一种风格,头条新闻都是通栏而做的,大标题,然后是文字转版;

    头条底下居版中心的位置,一般是一幅大的图片。

    图片的两侧是竖立的文字新闻,图片底下,也就是报纸一版的底部,往往又是横起来的文字新闻。

    这种组版方式已经是模式化了,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否则每天都是如此。

    大报其实也一样,每天几十个版面,但头版几乎都已经模式化,除了导读之外,一版刊发的稿件从不超过4篇。

    当然,模式化并不总是一个样。

    有的报纸就不是这种版面分割清晰、图片文字明确的模式。

    在它的一版上,你已经看不到报纸版面的所谓几栏分割,因为无论是它刊发的图片或者是文字,都已经完全打破了编排上的按栏分割版面的格式。

    与一些比较规范运用版面分割的报纸相比,这样一版的整个组合看起来有些散乱,甚至有点没有章法,但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简单来说,报纸放在报停,路过的路人一眼就会被这样的版面抓住眼球,然后掏钱买下。

    也有相对“古板”的,像《华尔街日报》,不仅加宽的报纸版式有点独一无二,它每天的一版版面组合,给人的一个印象是中规中矩。

    如果说之前那种,一版组合的“杂乱”让人有种青春冲动的感觉的话,那么《华尔街日报》则给人一种稳重成熟的感觉。

    有了主题和排版模式还不够,提供内容的关键还是跑口记者。

    丑国报纸的记者,除了有驻外的之外,在编辑部里的记者也常常分跑不同的口。

    一些大的报纸,都有专门的驻白房子、驻议会等记者。

    一些地方性很强的小的报纸,也将记者分为经济、体育,或者是跑法院、警察局等。

    可别小看记者这个行业,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记者的地位甚至不比一位市议员低。

    要做一个好记者,一是要与当地官员有很好的朋友关系,这样你就可以得到独家的新闻线索;

    二是又必须与官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这样,你的报道才能不失去公正,才能将一些东西真正报出来。

    这看起来像是一对矛盾,其实正是这样。

    一名高产记者,在一个周的时间里,每天的稿件平均在4篇以上,最多的是一天发七八篇稿件也不在话下,都是当日新闻。

    当然,个别报社都有自己的规定,比如有的报社要求每位记者每天至少要发二篇稿件,而且都是当日新闻。

    上午,在整个编辑部里,你基本上见不到人,能够看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新闻资料人员,一个是新闻编辑部负责接待的。

    记者的工作节奏是:第一天离开办公室前,将第二天的采访报道线索发到执行总编辑的个人资料库里,上午出去采访,中午或下午回到办公室写稿子,一般在晚上8点钟之前能够全部完稿。

    比如一位跑政法口的记者采访当地的警察局和法院,这位记者与警察局和法院一定具有很亲密的关系。

    在警察局,几乎能与见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

    而且,在警察局里的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放置着当日的重要的新闻线索,一去就可以取到,也许是专门为其准备的。在法院,除了在开庭时旁听外,还要能进入到法院的档案部门办公室,要一个个案例的更细致的背景材料。

    对记者来说,朋友和关系,是一笔真正的新闻资源财富。

    但是这样的记者难求,有这样关系的记者,要么已经在大报证明了自己,不可能跳槽;

    要么还没真正入行,等着人家来面试,无异于大海里捞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