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现场有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发话筒。 一个外国记者拿到话筒后,当即就询问了一个问题。 “电影的结构有些复杂,相信今天的不少观众可能都没看懂——作为一个新人,为什么选择如此复杂的表现方式呢?” “你是说非线性叙事吗,我觉得对于作者来说,它是一个工具,我很喜欢这种叙事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很适合这种方式去表达,我当时选择这种风格……” 郝运直接用英文回应。 这种场合不牵扯郑智,也不会让人觉得跪舔外国,用英文更有利于沟通。 接下来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询问他这个编导的。 在这里,不会因为姜闻更有名气而偏向于和姜闻交流,这是对电影本身的尊重。 哪怕是国内来的记者,话题也围绕着电影,没有问八卦的东西。 顶多就是有媒体不太相信郝运作为一个新人能够拍出这样的东西,话里话外有所质疑,怀疑是姜闻幕后操刀。 陈楷格当年也是类似的待遇,他遭受的质疑不比郝运少。 但是这属于正常的交流。 也正因为这种质疑,才更说明电影的优秀。 优秀到不像是新人拍出来的。 为了应对这种质疑,姜蜀黍给了郝运一个建议,让他在电影节展示出他为《心迷宫》画的漫画,还有拍戏用到的分镜手稿。 这下子…… 姜闻的分镜手稿是啥样大家都清楚,再看看郝运的,现场的质疑顿时消散大半。 话题围绕着《心迷宫》,但是很快就发散到电影的方方面面。 正常的新人导演,肚子里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存货,在这个过程中很快就被刁钻的电影人掏空。 但是郝运不会。 他薅了太多的属性,身上就从来没短缺过。 这些属性来自于国际大导、编剧、演员、影评人,在它们的加持下,郝运不仅能够恰到好处的回答问题,还能有来有往的和现场电影人进行讨论。 这个过程能够加快他对属性的吸收,加深他对属性的理解。 哪怕是临时属性,也能提升他的电影功力。 聊的实在是太愉快了。 一直到两点半,也就是下一场快要开始的时候,电影交流才结束。 这种快节奏,大家在电影节都习惯了。 只要吃两块面包喝点水,又可以走下一场的红毯,继续疯狂但是又很过瘾的看片之旅。 一年一度,累并快乐着。 郝运也不例外。 他匆匆的吃了点东西,就跑去走了一下棒棒电影《老男孩》的红毯,然后以观众的身份,跟随大家进去看片。 第(3/3)页